关于编纂《安徽傅氏通谱》之我见
2007年6月16日,安徽傅氏宗亲联谊会在全国轰轰烈烈的傅氏宗亲联谊活动热潮中于合肥宣告成立,正式揭开了安徽傅氏宗亲联谊工作的序幕。五年来,在傅道全会长的率领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成立联谊会的重心工作,就是“联谊傅氏宗亲,编修傅氏通谱,传承祖宗功德,教化子孙后代,弘扬傅圣文化,服务和谐社会。”于是,《安徽傅氏通谱》编纂委员会应运而生。六安市之霍邱、金寨、金安、裕安、舒城等县区,合肥市之肥东、长丰、肥西等县区,阜阳市之颍上、太和、临泉、阜南等县区,滁州市之全椒、凤阳、定远、南谯等县区,宣城市之宁国、郎溪、广德等县区,黄山市之屯溪、歙县、休宁等县区和原巢湖市之含山、居巢、无为等县区,全省17个市108个县区中的9个市30多个县区的傅氏宗亲已参加了全省联谊,并选派了宗亲骨干进入通谱编委会班子,总人数占全省50万傅氏宗亲中的将近20万人口。一个以“通谱”感召宗亲的大联谊局面基本形成了。
傅道全会长是安徽傅氏宗亲联谊工作的领头人,他带领联谊会和编委会一班人马走乡串村、深入基层、不畏艰辛、勇于探索,在经过一年多的收集资料、摸索编排之后,终于在2011年9月4日在省委党校召开了“《安徽傅氏通谱》编纂工作会议”,重新调整了编务班子,也就是在这个会议上,大家支持了傅昌俊的正确建议,共同研究并确定了通谱的编纂体例。时隔不久的12月3日,在省委党校召开了由全省各支系负责人参加的“《安徽傅氏通谱》编委会工作会议”,100多与会代表群情激奋,争相发言,出谋划策。最终形成了一份代表全省傅氏宗亲共同意愿的纲领性文件——“关于编纂《安徽傅氏通谱》的决议”,散会前即发给与会代表,不久省联谊会、省商会、省傅圣文化研究院“两会一院”统一盖章以正式文件发给编委会全体成员及全省各地宗亲组织负责人。
然而,从目前《安徽傅氏通谱》的整个书稿内容来看,与原设想相差甚远,重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关于编纂《安徽傅氏通谱》的决议”中第一条明确规定,首要重点是“厘清世系、统一字派、分长幼、别亲疏……”,次第传世,瓜瓞绵延。世系是通谱之纲,是贯穿一个家族的主线。我们现修的“通谱”虽然也搞“世系”,但都是各支系搞各支系的,不是全省统一的世系。比如霍邱凤公支系最小为21世,金寨浦贤公支系最小为37世,但这里有一个很大的误差,那就是霍邱凤公支系是从明初傅友德时代(约1386年)计算的,而金寨浦贤公支系是从宋初(约960年)时代计算的,这中间有大约410年的时间没作计算;另外,霍邱凤公支系是以30岁为一辈代,而金寨浦贤公支系是以27岁为一辈代的,既然安徽统一确定以傅友德为97世共祖,那么傅友德之前和之后迁居安徽的时间一定要计算清楚,辈代岁数也要统一明确,否则世系是厘清不了的,厘不清世系,修什么通谱?
二、所谓通谱,不同于各支系家族,至少应该有年代、源流、世系、人物、辈代这“五通”,还有一种说法是加上“历史、事件”共“七通”,而眼下的书稿中至少缺“四通”,何谓“通谱”也!
三、“决议”第二条规定,《安徽傅氏通谱》要“重在文化传承,其范围要涵盖全省各支宗亲”,目前在全省已联系上的有50余个支系,而现今只收录26个支系,尚有一半根本未去收集,支系不全,则源流难通矣。
四、文化篇的内容太单薄,只收录了少数宗亲的诗作,著作著述少之又少。像蚌埠涂山书社的重要成员傅小艾在诗词界颇负盛名,长丰文化馆馆长傅盛斋书道深厚,还有滁州全椒籍的中国国画院副院长傅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傅强等等均未收入。特别是肥东福一公第二十二世裔孙傅昌盛的夫人丁玉兰,是与黄梅戏大师严凤英齐名的庐剧表演艺术家,当年曾受到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多次接见,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就是这样一位享誉国内的傅家媳妇也没能在“通谱”中写上只言片语,我认为通谱文化篇太苍白无力,根本起不到文化传承作用!
五、字派即辈代问题,字派是通谱的重要内容。就以我与霍邱周集凤公支系宗亲之间的称谓来说吧,第16世的长者叫我“贤侄”,第19世的长者也叫我“贤侄”,中间相差好几代,这岂不乱套了吗!而且该支系是以30岁为一辈代,岁数是否过大有待商榷。关于辈代岁数问题,是否应该参考古时候“二八佳人”16岁的女孩和“弱冠之年”20岁的男子便可以结婚生育“成家立业”这么一个基本事实,更应该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规定的女20岁、男22岁这样一个法定结婚年龄。所以说,辈代岁数明确一致了,世系排列才能统一,世系统一了,乃“通谱”之第一大“通”也。众所周知,孔氏家族几千年来世系清晰、字派统一,尊卑有序,昭穆分明,这就是“字派”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现在的“通谱”居然不搞“字派”,真是憾之又憾呀!
六、名人誉录问题,所谓名人是指安徽傅氏俊杰精英,即那些在各行各业中做出过贡献、对后世传承产生过影响的人物,而现今“谱稿”中所收的“名人”不少是泛泛之辈,甚至有夸大其辞、树碑立传之嫌,缺乏严谨态度。真正有贡献、有建树、有影响的宗亲并未收录入谱。全省傅氏宗亲是修谱的主体,现行收录的20余支系宗谱是各支系宗亲的集体成果,对各支系修谱负责人理应予以一定的位置,肯定他们的功德,让后代效法他们敬祖睦族的精神,而现行“谱稿”中并未反映各支系修谱机构及其组织成员,只简单收录了主编和副主编,既不全面也不公正。凡此种种,不一枚举。
如何编修通谱,这是全国傅氏宗亲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作为全国唯一一家合法的以“傅圣文化”命名的省级研究院,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加大这方面探讨研究的力度,团结更多的专家学者及谱牒编修行家里手,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不管是“五通”还是“七通”,既叫“通谱”那就一定要“通”,通则顺,顺则成矣!
虽然《安徽傅氏通谱》由于诸多因素而导致了诸多不足,但仍然不失为全国第一部省级“通谱”,在全国带了个好头!傅道全会长以八十岁高龄率领全省宗亲完成这一彪炳史册的宏伟大业,实乃可敬可贺!《安徽傅氏通谱》编修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其实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对全国傅氏通谱的编修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并将推动全国傅氏通谱的进程。
是为本人一孔之见,供宗亲参考并批评指正。
二O一二年三月十八日
|